top of page



推薦序_木馬_《在漆黑的夜晚》_漢德克
故事要從一九七九年漢德克選擇離群索居開始講起。那年他從巴黎搬回故鄉奧地利,並在薩爾斯堡落腳。這座城市是莫扎特的出生地,也是阿爾卑斯山的門戶,後來成為了《離開》的故事舞台,那座安靜的房子就在這裡的郊區。
2023年10月16日讀畢需時 7 分鐘


書評_Openbook_《酒徒》、《對倒》_劉以鬯
1948年,三十歲的劉以鬯從上海隻身南來香港,1952年又轉到新馬一帶擔任報刊編輯,後於1957年再抵香港。以我們一般的習慣來說,劉以鬯這次是「回」香港,這次就帶點香港本位的意思了——這符合了我們對於劉以鬯的理解:確立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主要推手之一。
2023年9月4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

書評_Openbook_《樹的憂鬱》_梁莉姿
梁莉姿的寫作功課比我更為複雜,她已經找到她的聲音了,但這種聲音能帶她抵達哪裡?這是一副持續因著外部世界的變異而不斷向內拷問的刑具,她十架的形狀是一個問號;同時也繼續開放讓世界洗禮入侵,讓群眾朝她拋擲每塊都會引發懷疑的石頭。
2023年7月24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書評_Openbook_《死神放長假》_薩拉馬戈
如果你沒有在放長假回來上班後想要就地辭職,要麼是你非常幸運,要麼就是非常不幸。雖然這只歸納了其中一部分,不過葡萄牙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薩拉馬戈(José Saramago)的長篇小說《死神放長假》(As Intermitências da Morte)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故事。
2023年5月1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創作_無形_〈暴力鄰舍〉
去年我又搬了一次家,從台北到台北,因為朋友見我原本在住的地方實在爛透了,又小,又吵,還貴。朋友介紹我住他同一棟電梯大樓的樓上,他向南,我向北,由於在大馬路旁邊,我們家都裝了氣密窗隔音,充其量聽得見我們窗戶面向那邊的聲音。有時我們就約在樓下噴一些垃圾話:你老闆對你很差?那麼巧我老闆
2023年4月1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書評_Okapi_《強國》_陳德平
陳德平(Te-Ping Chen)的小說集《強國》(Land of Big Numbers)寫的是權力無法靠近的故事。
2023年3月10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書評_報導者_《克里姆林宮的餐桌》_沙博爾夫斯基
在英雄的社會裡,大肆宴客的行為會演變成誰最慷慨的比賽,布里茲涅夫領導下的克里姆林宮以食物戰鬥,在克里姆林宮領導下的人民卻很難說能夠比拼誰更慷慨。
2023年3月6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

創作_Openbook_〈隔間裡的Bullshit〉
作為一個上班族,你是被買下了人、買下了技能、或是被買下了時間?時間是怎樣才能被買賣的?時間即是金錢?
2022年10月28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


書評_《日常運動》_梁莉姿
《日常》有不少篇幅都相當明快,人物動機、時代環境、扭在一起產生衝突,在輪番上演後敘事聲音就插進來分析一次。就像三次鼓點後的一次重拍,而非《僅存》的三個重拍一次輕拍。距離是小說要拿捏的最重要問題,而《日常》無疑比《僅存》好。
2022年5月31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採訪_Okapi_任俠、林森、陳力行《少年》
訪問是用視訊進行的,我在台北連線《少年》團隊位於香港灣仔富德樓的工作室。任俠先到,然後是林森,二話不說就各自開了一罐啤酒。陳力行因在執導一部短片,到訪問後半才加入。雖然嚷著說要快點訪完去派對「夜蒲」,但三人受訪時的語速仍然不疾不徐。工作室不太通風,訪問煙霧彌漫,任俠患氣喘,於是林森在他身邊都抽電子煙,而陳力行一於懶理照舊抽煙。訪到一半時任俠說要下去買酒,頓時作鳥獸散,十分鐘後才回來。他們說「還是第一次訪問到一半可以去買酒。」我為以往記者對他們的不仁深表遺憾。在台北這邊疫情升溫,早已存好啤酒香煙。
2022年5月27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


創作_虛詞_〈被時代壓垮的喜劇:莎娣.史密斯〉
《白牙》是史密斯的起點,也是詛咒,她的小說生涯沿著它的軌跡前進翻騰,卻始終逃逸不出它的議題、技術與批評。這部歡樂的喜劇作品在二○○○年出版,講述英國移民家庭的掙扎和願景,小人物們有著自己的堅持,行事時又荒誕無比。它橫掃各大獎項,魯西迪(Salman Rushdie)稱它「驚人的大膽、自在,既好笑又嚴肅〔…〕《白牙》讓我讀來非常欣喜,印象深刻。」在一九年,它也被《衛報》封為二十一世紀百大小說的第三十九名。
2022年5月12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


創作_〈殺死迷因〉
在現代社會中,迷因若能快速且有效地從一個宿主傳遞到另一個宿主,最有可能成功。這些迷因無需理會宿主是否處於良好狀態,也就是無需理會宿主能否順利生存或繁衍後代,只要能感染更多宿主就好。我們現在生活在這種社會,而迷因已經完全改變且持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。
2022年4月15日讀畢需時 16 分鐘


創作_虛詞_〈小說所不能承受之輕:米蘭.昆德拉〉
米蘭.昆德拉,這個多嘴的雜貨店老闆,驕傲地向你指明每件貨品的歷史和瑕疵,他的思想統治了敘事,反思就像贈品一樣分給讀者。而那些贈品本身的價值低得像免稅店送的鑰匙圈。
2022年3月14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


創作_聯經_〈十五分鐘城市與歇斯底里寫實主義〉
原刊於聯經思想空間【中途下車】專欄 。 我長大的地方是個新市鎮,意思是它是一個擴建區域,距離市區大概有半小時車程,後來搬到了新竹,一個可步行性趨近負數的城市。現在我在台北,那麼多年來,我第一次感受到便利性的衝擊。它不是文化衝擊,而是階級差異,原來住在市區的日常長這個樣子。就...
2022年3月10日讀畢需時 7 分鐘


採訪_如水_周冠威《時代革命》
周冠威說:「我重看《時代革命》時都會感到很痛苦,但眼淚是很複雜的:有些眼淚我甚至懷著敬意而流,為甚麼這些人會這麼好?這麼有愛?這麼善良,有勇氣、體貼他人,能夠堅持守住到最後一刻,我每次看都會哭。」
2022年2月23日讀畢需時 9 分鐘


創作_聯經_〈用讀地圖的方法讀一個故事〉
格狀規劃的城市看起來就像個巨大工整的故事,人在當中漫遊時除非喝醉了,否則幾乎不可能迷路,對我來說簡直是個福音。它每個轉角都標好了號碼,每條街都按數字順序排好,人們以圖像來理解它的歷史,它的脈搏,觀察城市在整片平原上依序展開,直至一望無際。
2022年2月17日讀畢需時 8 分鐘


創作_聯經_〈過不去的路障,用小說跨過〉
一條跨不過去的坎,奈迪的424號公路,它象徵著我們每個人都碰上的難關,我們每天都看著一條線性的洪流束手無策,它可以是歷史,可能是政治,又或是疫情,甚至是人際關係裡被勒索綑綁成一隻粽子的日常。
2022年2月2日讀畢需時 7 分鐘


書評_《僅存者日記》_梁莉姿
寫香港時必然會提到的問題,人血饅頭。《僅存者手記》在全文結束於一場文學討論裡,把小說從人物裡拉出來,進入了嚴肅討論的範疇。「有人說,(非虛構寫作)還不是在亂世中收割人血饅頭,借機上位。」這問題會連結到寫作者的存在意義,我們究竟是選擇了經濟上的利益、地位上的提高、思想的進步,還是如小說人物林微般被認為是「只想獲得肯定,需要外界的支撐點才能維持自身?」
2022年1月9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

創作_《煙街》_〈跋:逃向多重意義 〉
某天跟女友錄了一段影片給我家人報告近況,我講廣東話,她講國語。愛情講求分工合作,見家長都要雙語廣播。錄完後我們重看一次,我發現自己把廣東話講得像外語,把應該講成煙街,把係講成hai。或許我畢業後可以去譚仔工作,勿演懶肉實小辣。 ...
2022年1月5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創作_端_〈我們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距離〉
原刊於端傳媒,編輯擬題為 〈遠在東亞,諾貝爾文學獎對我們的意義在哪裡?〉 。 在1981年,馬奎斯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他來說「絕對會是一場災難」,隔年,他得了諾貝爾獎。2014年,漢德克指責諾貝爾文學獎是個馬戲團,早就該被廢除了,五年後他就得了諾貝爾獎。獲獎前對於諾貝爾獎持...
2021年10月7日讀畢需時 8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