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書評_Openbook_《安納托利亞的刺客》_沙博爾夫斯基
世界並非只是一分為二,而是碎裂成無以數計的破片,並在這一百年不斷被洗牌切牌。又或者說,世界本來就是連綿到視野以外的碎塊,兩次大戰以後有些地區被整合起來,並向更遠處呼喊著加入或者滅亡的聲音。生活並不知道能夠前往何方,一如生活並不是一張可以在網站買到的機票,不是有錢就能前往任何地方的簡單問題。
9月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書評_Okapi_《絕緣》_鄭世朗、韓麗珠等
在2022年,由九位來自亞洲各地的作家執筆寫出了《絕緣》一書,並先在日本出版。到了2025年,台灣時報翻譯出版了繁體中文版。
8月1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書評_虛詞_《裸山》_韓麗珠
《裸山》是漁燈,也是訊號,它告訴我們務必要去看。這是山與城之間的一次連接行動,是陰森與現實的榫合過程,是現代文學的示範單位。
8月14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


創作_Openbook_〈終於到達閱讀村上春樹的年紀〉
「從此以後,我就沒有故鄉了。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地方應該回去。一想到這裡,我就打心底覺得輕鬆起來。已經沒有甚麼人想要見我了。已經沒有甚麼人需要我了,已經沒有甚麼人希望被我需要了。」
7月1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推薦序_垮掉一代_《這裡沒有我的事》_羊格
羊格的這部短篇小說集在哀愁與悲傷兩者之間來回擺蕩,發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介乎於還能控制和完全失控之間,非常劇烈地拉鋸。這些事件有來自外部環境的,香港始終是個高壓的城市,也有來自心理掙扎的,關於愛情,關於情慾,也關於人際來往的脆弱特性。
7月1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創作_文訊_〈迷因之死〉
迷因算是社群媒體年代的一種臨時建築了。在最初的時刻它曾被稱作梗圖,換言之,它裡面是有料的,有梗也有哏。又有另一個古遠的舊名叫趣圖,後來被放棄不用的原因也很簡單:黑色幽默我們可以叫地獄梗,但如果叫做地獄趣,總有點怪怪的,像《地獄樂》的攣生老大。
6月1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現場_聯經_奚淞 x 白先勇《此曲只應天上有》
會談只有奚淞、白先勇、白先勇的秘書鄭幸燕,為《青春版牡丹亭》紀錄了二十年的攝影師許培鴻、聯經出版副總編輯陳逸華。兩位前輩在書畫圍繞當中,一連討論了兩個半小時,連一分鐘中場休息都沒有。這就大概就是被中華文化罩住的最佳例證了,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
2月13日讀畢需時 12 分鐘


推薦序_木馬_《東京都同情塔》_九段理江
在小說獲得170屆芥川賞時,作者九段理江表示「這篇小說有5%左右由AI寫成」,馬上惹來社會大眾譁然反彈,可想而知是「AI寫小說的怎麼可以得文學獎」諸如此類。
1月2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創作_字花_〈試喝〉
說起來我在咖啡廳也幹過不少事,大學時與幾個朋友談出一本雜誌來,安慰過朋友失戀,約會,寫出小說集,又簽過各種合約,聊出一份工作又確定了離職。咖啡廳是個容器,它可以讓一個人鑽進去,也能夠容納眾數,只要是靜態的活動,彷彿都能在這安身立命。
2024年11月21日讀畢需時 20 分鐘


採訪_聯合文學_陳慧《小暴力》
「寫作不是公務,寫作是非常快樂的事。」陳慧說,而咖啡廳是她的寫作遊樂場。這天我們喝著咖啡抽著菸,詢問《小暴力》這場最新遊戲的輪廓與細節。
2024年11月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推薦序_木馬_《小暴力》_陳慧
原刊於 《小暴力》 ,為推薦序。 某次跟木馬編輯部聚餐時,編輯們剛剛出版了陳慧《拾香紀.焚香紀》,大家興高采烈討論最喜歡哪個人物,是連城宋雲,還是大有相逢三多四海。那是一個停下手中碗筷,講述「我喜歡這個人物是因為……」的認真局面。那時不禁想到,成功勾勒出一整個家族人物的感覺...
2024年10月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


書評_Openbook_《餘興派對》_安東尼.維斯納.蘇
亞洲菜存在食物鏈,它的擺盤是冷戰地緣政治。「柬埔寨菜和寮國菜都是垃圾,是泰國菜的大便版本。」Uncle Roger放話時大概沒想到,亂噴幹話是要付出代價的。
2024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

推薦序_木馬_《黑盒城市》_砂川文次
始終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節奏的佐久間,最後是節奏找上了他。這是一本關於維持節奏的書,唯有隨著佐久間的生命故事,人生起起落落,落落落落,落到城市這個黑盒子讓他不得不抵達的底部。就在這個深淵裡,他有時沉默坐著數算時間過去,就像在騎自行車一般渾然忘我。
2024年5月30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採訪_聯合文學_嚴歌苓《米拉蒂》
在柏林成立的出版社「新歌媒體」(New Song Media)出版的第一部作品,是嚴歌苓的小說《米拉蒂》。自從批評中國當局被封禁後,她決意以創作來回到八○年代——一段中國的轉型時期,一曲自由的贊歌。
2024年5月7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

書評_Openbook_《狐狸讀書》、《刺蝟讀書》_董啟章
閱讀董啟章的作品就如不斷推開大門,一扇連著一扇,超連結般的百科全書,最終抵達初時沒有想過前往的遠方。
2024年2月15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創作_聯合文學_〈在東京買一個文學符號〉
原刊於 《聯合文學》雜誌 NO.472:東京文青考察 「你知道日本嗎,孩子?」畢飛宇在《生活邊緣》裡這樣寫道:「你應當關注日本。它不是一個國家或民族,對於當代世界而言,日本是一種形而上。」我想這句話應該印成標語,貼在廉航官網裡當成Banner。這到底甚麼意思呢?我們可以聯想...
2024年2月1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書評_Openbook_《我深愛的國家》_伊蓮娜.科斯秋琴科
流亡期間,科斯秋琴科於2023年10月出版了《我深愛的國家:俄國女孩的真實告白》(I Love Russia: Reporting from a Lost Country),它是一部回憶錄,也是一部報導文學。在同年12月底,衛城出版了繁體中文版,由胡宗香翻譯。
2024年1月12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

書評_《自由》_烏琵
《自由》的故事在第一部的結尾處徹底翻轉,一洗先前令人困擾的天真爛漫。從此以後,世界天翻地覆——在蘇聯解體面前,採用這種措辭不算誇張。在這部將鏡頭聚焦於一九九○年阿爾巴尼亞的回憶錄裡,蕾雅.烏琵(Lea Ypi)寫下她還是小女孩時,在舞台一樣虛假的共產世界裡的處事方式。
2023年11月1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書評_Openbook_《枝繁葉茂》_陳寧
短句如暴雨一樣落下,是陳寧的小說《枝繁葉茂》帶來的第一個印象。四字句層出不窮,六七字句連貫襲來,一陣窒息的感覺從黃金的香港一九八○年代一路握緊到大疫蔓延的二○二○年代,毫不放鬆。《枝繁葉茂》的香港從盛到衰,從迷惘到不適到無路可出,全在急劇折斷的句形之中鋪張揚厲。
2023年11月9日讀畢需時 6 分鐘


書評_《弟弟》_陳慧
陳慧《弟弟》的故事始於血緣,終於血緣。血緣關係是一種不證自明的親近,它首先能夠強制一些溝通失效的角色擠在同一屋簷下,衝突、磨碎、纏繞、攤平、曬乾,捲在一起點一把火。也同時指向時間,遺傳與複製,以及時日逝去舊事已過的、淡如清水的和解。
2023年11月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
bottom of page